跳到主要內容

(1980)多變的年代

(1980)多變的年代

BB Call

1994年DYTCOM G-511呼叫器

這個方形的小機器是什麼?你見過嗎? 大概在十幾年前,這個方形的小機器可是很多人隨身攜帶的通信工具,就像我們現在出門要帶手機一樣;以前手機還不普及的時候,大家出門時就靠這個「BB Call」。


在行動電話尚不普及的1980年代,想要聯繫上出門在外的家人或朋友,就只能靠這個掛在腰間或是放在包包裡的呼叫器,由於被呼叫時會發出「嗶嗶叫」的聲音,因此俗稱為「BB Call」。


這項服務最早從1976年開始,正式名稱為「無線電叫人業務」,起初服務範圍僅限於台北,1987年之後推廣到全台,從1988年起還開辦功能更多的服務,呼叫器不僅可以叫人,還可傳送中文簡訊,同時並能傳送股票行情、金融資訊、外匯匯率、氣象新聞及交通狀況等資訊。在 1990年用戶數最高峰時曾達265萬。


不過,由於行動電話的普及,「BB Call」在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沒落,最後則被功能更強大的行動電話所取代。

自備電話機

各式各樣的電話機,用戶可以自行選購

現在家中如果要裝電話,你一定是到量販店或是家電行買個電話機回來;然而,以前可不是這樣,電話機是由電信局統一提供的哦!


世界各國在電信事業發展初期,多半都是由政府出資並獨家經營,因為電信建設需要投入大筆經費與人力,而且又是公共建設,一般私人企業往往難以辦到。台灣的電信事業發展腳步,也是一開始就由政府獨占經營。


不過,隨著社會的改變,世界各國紛紛重新檢討電信服務業獨占的必要性,並開始開放民間廠商進入經營;為了因應這股自由化的潮流,台灣也開始跟上其他各國的腳步,電信總局在1987年起逐步放寬,用戶可以自備話機,在此之前,所有的電話用戶所使用的電話機都必須由電信局供應。

台灣第一條光纖

恆春至枋寮區間光纖電纜架空電纜佈放情形

什麼是光纖?從外觀來看,光纖並不起眼,僅是一條細小的玻璃或塑膠纖維,它和過去所使用的銅纜線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光纖所載送的是光訊號,亦即用光來傳送訊息(銅纜載送的是電訊號);因此光纖可不受電磁感應干擾,同時傳輸損失很低,頻寬很寬,在一條光纖中可以同時傳遞不同波長之光信號,且保密性高,體積又小、重量又輕。


全球首次將光纖應用於商用為1975年,台灣跟進的速度亦相當快速,在1979年時即開始在台北與台中試驗性的鋪設光纖線路;當時台北南一與南二交換局之間,佈設了電信研究所研發的「試驗用6芯光纖線纜」,長2.2公里。


台灣到了1983年就開始大量採用光纖,首批鋪設在台中至豐原、高雄至楠梓、桃園至中壢三個區間,之後並陸續擴展至其他地區。到了今天,光纖線路已經遍佈全台灣,大家的通信也就越來越便利了。

第一張公用電話通話卡

台灣發行的第一張公話卡

在的公用電話分成投幣式與卡式兩種,你有使用過卡式的嗎?現在各種功能的卡片滿天飛,每個人皮包裡面都有好幾張卡;不過,在當年卡式公用電話剛上市時,這可是個新鮮的玩意!


1984年7月,電信局首度自瑞士引進全像光學卡式公用電話,同時並發行預付式通話次數為100次及200次標準型紫紅色通話卡兩種,這是臺灣電信新的里程碑。在此之前的公用電話為投幣式,使用時要投入硬幣,當長途公用電話開通後,講個電話要投入數十元銅板,有時真的不太方便。


雖然第一張通話卡的設計中規中矩,不過很快的卡面設計開始多樣化,有風景名勝,有民俗活動,還有重要事件等等。這些製作精美、富含意義的通話卡還吸引大家蒐集,並逐漸成為集卡市場的重要對象,據說,第一張公用電話通話卡在集卡市場中就曾經喊價到十幾萬元。


1994年6月還開始辦理「廣告卡」,公司行號可以在通話卡上印上廣告,另外還有「訂製卡」服務,也就是由訂製者指定通話卡圖案,並一次買斷所印製的數量,有些人在結婚、小孩滿月或是過生日時,訂製通話卡分贈親朋好友,做為特別的紀念。


因為技術演進的緣故,光學卡業務在2007年正式結束,取而代之的則是IC卡。

更新日期: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