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970)全台通信網的健全

(1970)全台通信網的健全

第一百萬具電話機

第一百萬具電話機

台灣的第一部電話,是在1897年裝設於澎湖,1900年開始開放民眾裝設電話,當時全台只有431戶。台灣的第一百萬具電話機,於1975年5月20日裝設於板橋市,這是台灣電信的重要里程碑;為了慶祝,還舉辦了一個隆重的頒贈典禮。


雖然「從零到一百萬」花費了七十多年的光陰,不過接下來「從一百萬到兩百萬」只花了三年時間,在1978年9月達成,第三百萬具則在1980年8月達成。這麼快速的成長,在世界各國來說是少見的。

村村有電話

鄉村電話,1951年

仔細看看這張老照片,你會發現有些玄機;其中的電話是公用電話沒錯,可是為何會裝設在一間雜貨店的櫃檯呢?而打電話的小姐還帶著斗笠!這要從1950年代開始說起。


現在的台灣,家家戶戶都有電話,這代表著:必須要將電信線路拉到每一戶人家去;台灣雖然不大,可是地形複雜,有高山有深谷,還有許多離島,要將電信線路延伸到每個有人居住的地方去,其實並不容易。


從1955年起,電信局就與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合作建設長途電話鄉村支線,到1965年計畫完成之時,除了極少數離島或是高山偏僻村落之外,全台絕大部分鄉村均有電話裝設。不過,很多地方因為線路門號有限,因此都是先設置電信代辦處或是公用電話,全村的人一起使用,這張老照片中所記錄的就是當年鄉村電話的景象。


為了讓台灣所有地區都有電話可用,電信局接下來又繼續推動「鄉鄉有電話」與「村村有電話」計畫;1975年,台灣231個鄉鎮終於達成「鄉鄉有電話」,而在1980年10月高雄縣杉林鄉木梓村的電話接通之後,「村村有電話」計畫也終告達成,總計受惠者有7239村,全台灣的電話網路於焉全面建立。

全台微波系統

台灣東部微波系統圖

微波爐大家都用過,可是,什麼是微波系統呢?


顧名思義,就是用微波作為通信的工具;世界上第一條微波通信線路,是建立在1931年從英國多佛爾到法國加萊。 到1940年代之後,隨著相關科技的進步,微波通信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推廣運用到世界各地。比起傳統架設於陸地上的線路,微波系統的建設速度快,成本低,且能夠越過無法架設電纜線路的地區。


為了改善台灣東部電信之通信品質,從1972年開始架設東部微波系統,共設置14個中繼站,其中有8個站設在高山上,整體工程在1973年12月完工。


這個系統與台灣西部之微波系統相連接,構成雙軌環路,不僅提升東部的通信品質,也使全台的電話暢通獲得保障;此外,這個系統的完成,讓各電視公司對東部地區可以轉播彩色電視節目,不然以前東部地區的電視節目可是「黑白的」。

第一台電子交換機

你可曾注意過,我們身邊許多物品都是電子產品;像手錶,以前是機械式構造,現在則以電子式為主流,而且功能不少。 電信網路中使用的交換機,也有類似的發展。


1976年8月1日,台北南一交換局裝置了美國通用電話電子公司(GTE)之類比式電子交換機,此舉象徵著我國的電信史跨入電子時代,之後,各地之機房也開始陸續逐年換裝。類比式電子交換機,進出仍為類比訊號,以電腦的儲存程式控制。1986年後,類比式又陸續被數位交換機所取代。


跟舊式的交換機相比,電子式的交換機速度更快,體積更小,而且能夠處理更多的訊息量。

預鑄式人孔

建造完成之6號人孔。

有時候我們會看見,有工作人員從馬路上的開孔下到路面之下去工作,這就是人孔。由於電信線路多半埋設在地底下,但又有維修需求,因此線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需要設置人孔。


日治時代的人孔為磚造,之後改成混凝土所製,然而需在現場建造,而且費時一個多月才能完成。為了縮短現場施工日期,1976年電信局自行發展出預鑄式人孔,就是將整座人孔分割成數塊可以裝配的組件,運至工地現場組裝即可;這樣一來可以大幅縮短施工的時間。

公用電話代幣

1970年代公用電話專用代幣

仔細看看這枚特別的硬幣,上面還印著電信局的局徽,這是什麼呢?


這是公用電話代幣,顧名思義就是打公用電話時使用的代幣;你可能會問:為何打電話還需要代幣呢?


這是因為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民眾屯積銀鋁混鑄的1元硬幣,使得市面上1元硬幣極度短缺,而需要投幣才能使用的公用電話,也因此就受到影響少人使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電信總局向中央銀行建議,前後二批共鑄造了8,000萬枚公用電話專用代幣,且在1973年11月1日起開放兌換,民眾可以到電信局營業據點購買代幣,然後用於撥打公用電話。至於這些代幣,危機過後就在1976年9月回收銷毀了。

海底電纜的佈建

岸邊海纜保護鑄鋼管安裝

從清末起,台灣就有海底電纜作為與其他地區通信的線路,不過你可曾想過,海底電纜要怎麼鋪設呢?


在1970年代,因為台灣與日本間的國際通信業務每年均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速率快速成長,所以雙方決定籌建海底電纜通信系統,並議定各出資百分之五十,選定台灣頭城及日本琉球具志頭村二處作為海纜登陸站,並命名為「台琉海纜系統」。此海纜系統於1979年7月9日正式完工,同時也開啟了我國國際海纜通信新紀元。


這條海底電纜的佈建過程如下:

海底電纜的修理

錨鉤勾起海纜拉上甲板

有時颱風過後,電信線路會受損而需要修復,沉埋在海中的海底電纜也是一樣。


由於海底電纜是長期置於海底中,因此海纜的設計主要是為保護其核心的光纖,避免在佈放掩埋、打撈和長期使用時受到張力及海水的浸入損壞。雖然已經盡量將海底電纜製作得堅固,然而海中的環境其實是非常惡劣的,所以海底電纜有時會斷掉,例如,前幾年就有台灣對外的海纜因地震而斷裂,這時就需要進行修復作業。


這些實況照片是2006年時,中華電信修復澎湖與金門之間海纜的作業狀況。

更新日期: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