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條電話線路
對一般人來說,電報的發送與接收,需要透過電信專業人員,因此傳訊上並不是很方便;美國人貝爾在1876年發明的電話,才讓人與人之間終於可以直接通話。
1890年,英國人梅威令在旗後(高雄旗津)開設醫院,曾請求自行架設電話,但是沒有獲得官廳的允准。台灣第一條電話線路是在1897年所架設。日本人佔據台灣之後,為了軍事聯繫的便利,於是在澎湖守備隊各部隊間,以及澎湖郵便電信局與馬公西嶼燈塔之間架設聯絡電話,此外,台北總督府與基隆運輸通信支部之間的電話線路,也在這一年完成架設並開始通話。
台灣民用電話之始
1897年台灣第一次架設的電話,是供軍隊與政府官員使用的,一般民眾能夠使用的電話線路,則要等到3年之後。
1900年7月,台北、台中、台南、基隆、斗六等五地裝設了電話交換機,並開放了市內電話業務,當時全台的電話用戶數是431戶。
之後,台灣的長途電話網路也陸續建置完成,以台北電話局、台中郵便局及台南郵便局為三大集中局,藉由線路相連至各鄉鎮,當時全台總計有207局,130局辦理長途電話業務。到了民國30年左右,全台灣的用戶有二萬五千多戶。
「呼出通話」服務
日治時期的電話並不普遍,一般百姓的家中是沒有電話的;假設你生活在當時,突然有急事需要連絡在外地的家人,那該怎麼辦? 或者,你要聯絡的人,他住的地方也沒有電話,那該怎麼辦?
當時的郵便局提供一種呼出電話(呼叫電話)服務,也就是由電信人員去通知你要找的人,到有設置電話的地方接聽,呼叫的範圍則限定在收話局的4公里之內。不過,當時的通話品質不佳,講電話時須要吊高嗓門,大聲說話。
收費則以3分鐘為一個單位,未滿3分鐘則以3分鐘計算,收費最低要5錢,最高要1圓30錢;而農民每月收支結餘平均還不到一圓,可見打電話在當時是相當昂貴的事情。
台灣第一條國際海底電纜
這件長長的、灰色的文物是什麼?上面還黏有貝殼哦。這是日治時期台澎之間的電報海纜。在2000年9月,中華電信人員在台灣海峽中鋪設台灣到澎湖的海底電纜時,無意中從海底撈起它。經過查證,才發現這是日治時代台澎之間的電報海纜,它已經在海中沉睡了80年了。
最早的電報線路只能在陸地上使用,然而,全球各大洲之間也需要便利的通信;這時候就需要將線路越洋架設。第一條經過海底的電信線路是在1850年由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架設成功的,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也成功架設。
台灣是個海島,要和其他地區通信也要架設海底電纜。台灣與大陸間的海底電纜,在清朝時期已經架設有2條,日治時期為了健全台灣對外的電信網路,因此鋪設了台北至琉球(沖繩島那霸)一線、台北至長崎二線、台南至廣州一線、台南至澎湖二線、高雄至澎湖一線、澎湖至廈門一線。 此外,1896年還架設了第一條「河底電纜」,從台北大稻埕六館街經淡水河底通達至對岸。